2024年盘龙区情简介
【自然地理】 盘龙区位于昆明市区东北部,是昆明市主城区之一,因盘龙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区而得名。区境介于北纬25°01'48"—25°27'51",东经102°41'40"—103°01'57"。东、南与官渡区相连,北接嵩明县、富民县、寻甸县,西临五华区,西南与西山区接壤,辖区面积868.7291平方千米,主城建成区面积60.96平方千米,水源保护区629.80平方千米,占辖区总面积的73%。海拔在1891.60-2589.5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6.0℃,年平均降雨量为917毫米。
【辖地·人口】2024年,盘龙区辖拓东、鼓楼、东华、联盟、金辰、青云、龙泉、茨坝、松华、双龙、滇源和阿子营12个街道,现有108个社区(村)。截止2024年底,盘龙区有常住人口1027500人,户籍人口633613人。户籍人口中,男性309947人,女性323639人。少数民族81718人。 60岁以上老年人161300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25.45%)。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0.36%。
【主要经济指标】 2024年,盘龙区地区生产总值1211.71亿元,位列全省第三,比上年增长3.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51:12.76:86.73。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8158元,比上年增长6.9%。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34亿元,比上年下降2.54%。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0.3亿元,比上年增长5.55%。
全年市外到位资金项目75个,完成内资工作实绩70.0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到位资金项目3个,实际利用到位外资6373.75万美元。
【商贸·旅游】 盘龙区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同德昆明广场、新迎新城、奥斯迪购物广场3个商圈被评为市级夜间经济聚集区,健之佳、金格等12家企业认定为第一批“盘龙老字号”品牌,楼宇平台优化提升。率先成立全省首个楼宇园区一体化服务中心,上线运行“盘龙产业招商小管家”楼宇综合服务平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6.9%。
旅游供给更加丰富,全年接待游客总数5345.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1%。旅游综合收入829.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68%。高规格举办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活动。香格里拉今旅、温德姆等高端品牌酒店建成开业,乐道山居、映溪岛等特色民宿投入运营,千寻墨问民宿获批全国甲级民宿,雄达茶文化城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编制“大世博片区”旅游发展总体策划,完成金殿名胜区文物建筑群整体修缮、黑龙潭名匠工作室等61个项目,促进片区景点焕新升级。
【城市建设】 盘龙区不断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优化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规划引领更加科学系统,《昆明市盘龙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获得省政府批复)。土地要素有效配置。高效盘活北京路沿线土地资源,供应土地96宗、3074.15亩,保障省农业农村厅重点项目(冷链物流)用地需求,制定出台空置用地临时利用实施细则。城市更新高质量推进。推动城市空间资源向发展优势转化,争取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32.35亿元,实施唐家营等5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全面启动回迁安置房建设,持续推动誉峰峰景商业部分、天宇澜山项目复工续建,建成交付汇都国际三期、置地广场2个烂尾楼项目住宅部分,坚持多元参与,全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2024年完成第一批次204个老旧小区改造,涉及住宅建筑面积302.91万平方米,楼栋1174栋,惠及居民40072户;启动第二批改造160个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昆明机床厂旧址改造,成功招引昆明精一机床等6家企业签约入驻,启动实施东华“米轨集”特色街区、联盟特色风情街,旧城区、旧街区、旧厂区焕发新生机。市政设施加快完善。国博东路、润沙路等5条市政道路建成通车,完成白云路(盘龙江至万华路段)暨北京路道路交叉口工程等6个交通节点整治,实施虹桥立交交通隐患整治及步道建设,开展俊发城、昆明湖等片区31条道路“有路无灯、有灯不亮”专项整治,完成盘龙江滨河海绵绿廊及生态健身带等14个海绵城市项目。绿化美化日益提升。顺利完成GMS、国际友城大会服务保障任务,完成金星地铁站、恒隆广场等19处立体绿化,完成国博西路、国博东路绿化工程,建成南岸公园(二期)、云山公园等46个“口袋公园”,新增城市绿地20公顷,人均公园面积超15平方米,位列主城区第一,“三横四纵一环”景观格局基本形成。顺利完成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城市管理、林业草原、自然资源等领域执法职能,推动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
【工业经济】 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1.96亿元,同比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较2023年加快1.8个百分点。从主要支柱行业看,烟草制品业增长增长1.6%;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3.9%;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6%,;化学纤维制造业下降6.2%。
2024年全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工业支柱产业主要有烟草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设备制造业,其中设备制造业为盘龙区传统工业产业。重点工业企业5家,分别为通用水务、醋酸纤维、云南中烟、三峡云川水电、昆船烟草,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7.7%”
【楼宇经济和产业培育】 楼宇经济实现新提升。围绕聚力攻坚北京路,强化以楼聚产、以楼兴产,曲靖大厦提升改造项目竣工,融通中心高品质打造军创园品牌,保有亿元楼宇22栋、总部集团型企业83家。产业培育凸显新亮点。新增新三板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云南红岭云科技公司,新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68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9户,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2.8%,推动“汽车+商圈”等新业态融合,小米汽车交付中心、新能源汽车城落地运营,新能源汽车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75.3%。
【农林牧渔】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汉冲至庄房等5条农村公路加快建设,庄科桥新建工程竣工验收,投资1380万元实施农村供水保障行动,完成16个供水保障及抗旱应急工程。农业产业化水平有效提升。争取中央、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874万元,实施高原植物种质保护与繁育基地等26个项目,绿色有机农业强链补链项目一期工程投入运营,建成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厂。提升农产品品牌效应,新增有机认证企业5家、农产品10个,“Happymiss花满楼”等9个品牌获评“绿色云品”品牌,“小河板栗”地理标识产品认证通过审查。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辖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92人,实现增收6696万元,脱贫人口收入增长26.4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4%。持续做好东川区对口帮扶工作。
【交通】 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和“三大工程”为抓手,推动小窑村、大波村、东白沙河片区等城中村及保障性安居工程内部交通、水利、市政管网等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水电路气、5G网络、充电站、停车场、街道照明等基础配套,启动龙溪路、龙源路等5条城市道路建设,确保宝云路、266号路等3条道路建成通车,完成金瓦路、万华路等4条道路提升改造,增强城乡综合服务保障能力。
【教育】 2024年,盘龙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47所。其中,普通中学38所,中职教育学校5所,普通小学58所,幼儿园143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工读学校1所。各级学校专任教师8969人。全区所有在校、在园学生139263人。
。初高中教育质量核心指标实现新突破。青龙山幼儿园、金康园小学金瑞校区等5个项目顺利完工,新增129个教学班、5680个优质学位,明通小学丰泽校区投入使用,云师大实验中学成功认定为省一级一等普通高中,组建3个中学成长共同体,构建多元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教科研体系;引进名师及教育管理人才33名。区培智学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明通小学荣获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称号,盘龙小学教育集团荣获“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示范网络学校”称号,云大附中西林分校、云波小学2位校长办学实践入选全省好校长十种实践案例,《区域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
【医疗卫生】 2024年盘龙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94家。其中,医院47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0家,街道卫生院7家,门诊部40家,诊所659家,村卫生室49家,医务室(卫生所)23家,卫生执法监督机构1家,疾控中心1家,妇幼保健服务中心1家,其他医疗卫生机构6家。医疗机构资产总量67.56亿元,全年诊疗755.81万人次。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床位8947张。卫生技术人员14745人,执业(助理)医师5775人,注册护士7358人。
【文化体育】 盘龙区各运动队2024年参加全国、省、市各项比赛中获奖牌185枚。其中,金牌47枚,银牌65枚,铜牌73枚,并向省、市运动队输送了42名运动员。安装健身路径8条,新建农村篮球场2个,培训、办理审批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4名。举办各类运动会和群众体育活动23次,直接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5万人次。
年末有国家一级图书馆1个、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注册备案博物馆5个、街道综合文化站12个、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5个;有各类业余艺术表演团体255个;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7项(国家级3项、省级10项、市级15项、区级19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6项(省级13项、市级40项、区级13项)、代表性传承人84人(省级13人、市级15人、区级56人),区图书馆藏书35万册。举办包括第44届盘龙江文化艺术节在内的各类文体活动1200余场次。
【生态建设】 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重大责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中央第二轮、省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投诉件全部办结,中央第三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投诉件办结率76.6%。构建城区、农村两套治水体系,完成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和支流沟渠清污分流工程,实施1798个排水单元雨污分流改造,国控、省控断面优良水体率100%。盘龙江、牧羊河、冷水河、松华坝水库入选省级美丽河(湖),铁冲生态清洁小流域创建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空气优良率达99%、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建筑噪声投诉件同比下降28.1%。建成46个公园,新增城市绿地20.1公顷。顺利通过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复核。
【平安建设】树牢底线思维,有力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创新构建“工会驿站+智慧服务”模式,为职工办理实事5300余件,做法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强化校园食品、户外广告牌、建筑施工等领域安全监管,抓实社会治安防控、应急处置等工作,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三级工作体系,有序推进社区规模调整,联盟街道小坝社区党委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东华街道田园路社区“侨胞之家”被确定为2023—2024年度全国侨联系统典型选树单位。青云街道成立全省首家“社区社会企业”。全省物业服务管理改革试点的“创新物业服务模式,激发物业服务效能”做法在全省推广。建立全省首个轻微刑事案件赔偿保证金制度。在东华街道成立全省首个社区“法律明白人”工作室。区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工作受到最高人民法院表彰。推行矛盾纠纷“七个”闭环机制,和谐稳定的局面不断巩固。
【民生保障】 坚持过“紧日子”,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全年民生支出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9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4%。持续开展“百万青年就业见习”招募计划,在全市率先启用人社业务24小时智能化咨询服务平台。新增城镇就业4.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区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实现新院区主体和室内外装饰完工,成功引入日间手术等多项技术,新建金辰、青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慢性病、中医康复等服务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伸,滇源街道中心卫生院服务能力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推荐标准。1284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建成交付,投入2.08亿元完成204个老旧小区改造。在全省率先推行不动产抵押登记不见面全程网办模式,深入化解131个项目不动产历史遗留问题,惠及群众约21万户。关注“一老一小”,新建2家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5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联盟街道金星社区、东华街道新迎社区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建成区级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完成区图书馆适儿化改造。选聘15名社会监督员开展医保基金监管,在全省首创培育“社保明白人”打造“社保幸福村”试点,13个试点村(居)民小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档次实现跨越式提升,平均缴费水平从431.34元提高到1289.06元,同比增长198.85%。顺利完成拓东一小综合楼建设、农村公路消危工程等5件重点民生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