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盘龙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全区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圆满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发展思路日渐清晰。不断深化区情认识,从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专项规划三个方面入手,完成盘龙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13个主城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昆明绿色经济示范基地规划,明确新盘龙发展的基本思路。积极应对区划调整重大改革,完成了街道、乡和社区整合,合理调整区和街乡、部门的责权利,推行新的城管体制和财政体制,机制体制得到创新。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十五”期间区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4.7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25%;合同利用外资1789万美元,引进国内资金19.8亿元;不断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十五”期末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实施现代商贸中心战略,以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支柱地位不断巩固,“十五”期末,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5%。
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完成了真庆文化广场、金牛公园等重点工程建设和城市主干道、次、支路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实施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东二环路盘龙段拆迁,网格化城市管理试点取得实效,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完善。
“三农”工作稳步推进。积极应对“三农”问题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道路修建、水利工程建设和农村生态卫生旱厕建设;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松华坝水源保护工作得到加强。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等事业取得新进展,先后荣获云南省“普九”先进县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和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等称号;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进步。坚持依法治区,圆满完成“四五”普法与“三五”依法治区任务;建立健全社会治安打防控长效机制,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创建平安盘龙成效明显,全区社会政治稳定。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00元。
二、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我区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现代新昆明建设,为昆明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十一五”时期,现代新昆明建设进入快速推进和实现新突破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对县(市)区加大分类指导力度,分三大板块发展,我区处于率先发展的第一板块。区划调整为盘龙区加快发展提供了积极有利的条件,盘龙区是发展较为成熟的主城核心区之一,第三产业较为配套,商贸服务业基础深厚,重点工业企业集中,发展潜力很大。区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中,城市集聚、辐射、带动功能强。作为主城连接新航空港和内地的主要交通出口,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新盘龙区域面积扩大,发展空间广阔,旅游文化资源丰富而集中,绿色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集聚,城市建设管理和社区建设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新盘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十一五”时期,盘龙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稳定的支柱产业尚未形成,财源单一脆弱;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城市路网不完善,环卫设施不配套,建成区绿化不足,市容环境不够好;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资源布局不合理,区域差距大;水源保护任务重,水源区人民群众收入偏低,生产生活困难;就业、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特别是失地农民保障问题较多,社会治安热点难点问题频显;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创业发展和投资环境还不适应新的要求。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