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区松华坝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2006年――2010年)
第一章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范围、目标和任务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务院17号文件精神,从解决水库移民温饱和生产生活突出问题入手,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完善扶持方式,提高移民直接受益程度,使移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 坚持移民自愿。确定扶持方式和扶持项目,要坚持移民自愿的原则,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并听取移民村组(自然村)群众意见。
(二) 坚持优先解决温饱问题。把解决移民温饱放在首位,兼顾解决移民生产生活突出问题,逐步提高移民生活水平。
(三) 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在国家的帮助和扶持下,动员移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加收入,解决温饱,摆脱贫困。
(四) 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既要考虑加快发展生产,又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移民安置区生产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生态环境改善。
(五) 坚持维护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在切实维护移民群众合法利益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和处理好相关群众的问题,促进规划的顺利实施和移民安置区的社会稳定。
第二节 规划的依据
一、《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471号)。
二、《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
三、《财政部关于印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综〔2006〕29号)。
四、《财政部关于加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管理的通知》(财企〔2006〕202号)。
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办公厅印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有关配套文件的通知》(发改农经〔2006〕1249号)。
六、《水利部关于印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编制工作大纲的函》(水移函〔2006〕421号)
七、昆明市盘龙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及中长期规划。
八、移民的意愿及移民村组社会经济现状调查资料。
九、其他相关资料。
第三节 规划范围和目标
一、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是:水库总库容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已建、在建大中型水库,核定登记截至2006年6月30日止的大中型水库的农村农业移民现状人口;接收安置的外省、市、县迁入的大中型水库农村农业移民人口。
二、规划目标
本次规划以5年为宜,2006年为现状水平年,规划水平年为2010年,通过对松华坝水库移民的经济社会、资源及基础设施现状分析,因地制宜,确定在规划目标年(2010年)拟达到的目标:重点解决水库移民的温饱和库区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薄弱等突出问题。经过5年的扶持,移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移民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第二章 水库及移民安置情况
第一节 水库基本情况
一、松华坝水库工程概况
松华坝水库始建于1958年,1988年至1995年进行加固扩建,加固扩建使设计库容从过去的7000万m3提高到2.19亿m3,蓄水库容从6000万m3提高到1.05亿m3,多年平均年均实现城市供水1.4亿m3,其地坐标东经102°43′30″~102°54′10″,北纬25°07′40″~25°17′50″之间。松华坝水库水源保护区在盘龙区境内部分是位于盘龙区北部,保护总面积
松华坝水库控制流域面积为593平方公里;总库容2.19亿立方米;调洪库容为1.
松华坝水库扩建前后工程特性对照表
|
总库容 (万m³) |
兴利调节库容 (万m³) |
调洪库容 (万m³) |
坝顶高程 (海防,m) |
坝高 (m) |
正常蓄水位 (海防,m) |
扩建前 |
7000 |
4675 |
3740 |
1962 |
48 |
1954 |
扩建后 |
21900 |
10100 |
12800 |
1976 |
62 |
1965.5 |
松华坝水库扩建后洪水状况表 流量:m³/s 频率:P%
流量 项目 |
0.1 (千年) |
0.2 |
0.5 |
1(百年) |
2 |
5(二十年) |
建库前洪水流量 |
704 |
623 |
516 |
438 |
362 |
264 |
扩建后洪水流量 |
410 |
408 |
230 |
150 |
150 |
120 |
扩建后水库下泄流量 |
383 |
375 |
215 |
136 |
133 |
100 |
注:表中扩建后洪水流量系水库下泄量与区间来水组合后最大流量。
松华坝水库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指 标 |
内 容 |
水库名称 |
松华坝水库 |
所在河流 |
长江・普渡河・盘龙江 |
建设地点 |
东经102°45′~59′ 北纬25°10′~28′ |
建设起止时间 |
1958年兴建,1989年扩建 |
水库主要功能 |
防洪、生产生活供水 |
总库容(亿m3) |
2.19 |
防洪库容(亿m3) |
1.28 |
最大坝高(m) |
62 |
水库面积(km2) |
8.07 |
正常蓄水位(m) |
1965.5 |
设计防洪水位(m) |
1972.5 |
校核防洪水位(m) |
1974.0 |
装机容量(KWH) |
3000 |
年发电量(亿KWH) |
|
防洪保护面积(km2) |
70 |
灌溉面积(万亩) |
|
年供水量(万m3) |
15000 |
工程总投资(万元) |
13000 |
二、松华坝水库运行调度情况
松华坝水库1958年兴建以来,管理机构得到落实,并成立松华坝水库管理处。各项管理制度健全,运行记录完善;1989年对水库进行扩建,监测设施和监测设备齐全,大坝能正常安全运行,其主要功能是城区防洪和城市供水,调度、运行统一由市水利局调度管理。在水库运行调度过程中,根据有关资料、管理经验、实际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水文、水情测报系统,加强水情监测。根据工程观测设计,作好主副坝渗流和位移观测,加强溢洪道和输水涵洞出流、消能等观测,注意库岸滑坡等特殊项目的巡视观测,作好水土保持工作。除专门观测项目外,还作好各建筑物一般外表观测。汛期加强河道防洪安全。每年渠道过水前均需作巡视检查。
水库管理所根据历年来掌握的用水情况和水库蓄水情况,统一组织编制供水计划,统一配水。
在水库运行调度过程中,管理单位根据工程应用及维修技术要求,制订工程各主要建筑物和附属设施的运行和维修技术要点,制订主要设备的大修及更新改造标准。
根据设计要求和工程管理有关规定,作好枢纽建筑物及灌区建筑物的管理。尤其应根据设计拟定的溢洪道调度原则,作好溢洪道管理,以确保水库正常蓄水和工程运行安全。
水库的调度运用,应根据水库工程的任务、防洪兴利调度运用原则、工程建筑物的运用条件,结合设计及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管理单位应制订符合客观实际的水库调度运用管理规程、条例。
三、松华坝水库工程效益
松华坝水库系集城区防洪和城市供水为一体的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骨干水利工程。水库日供水量45万m3左右,占昆明市城市供水量的50%以上,成为昆明市250万人口生命安全的重要生命线。防洪保护城乡面积为70平方公里。
第二节 水库淹没与移民安置规划设计情况
一、水库淹没情况
松华坝水库于1958年兴建,设计坝高62米,正常蓄水位为1965.5米,总库容为2.19亿立方米,根据设计要求,需搬迁4000多户,当时由于处在大跃进时期,对搬迁户未作妥善处理。1988年至1995年进行加固扩建,加固扩建使设计库容从过去的7000万m3提高到2.19亿m3,蓄水库容从6000万m3提高到1.05亿m3,多年平均年均实现城市供水1.4亿立方米。库区淹没涉及盘龙区境内松华乡小河、摭流、团结三个村委会12个自然村。松华坝水库移民安置方式按就地安置和投亲靠友方式解决。区内移民点选择在花渔沟社区、麦冲村委会、上坝村委会、中坝村委会、宝云居委会、源清村委会、金星社区、小坝社区等8个社区(村委会)28个居(村)民小组。
二、移民安置情况
松华坝水库移民集中安置在茨坝、龙泉、金辰、联盟四个街道办事处和双龙乡,共计8个社区(村委会)28个居(村)民小组。
第三章 移民人口登记方法和结果
第一节 登记办法的主要原则
根据国发(2006)17号文件精神及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关于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登记工作的意见》和《云南省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登记暂行办法》文件精神。对我区的松华坝水库工程在规划淹没搬迁线以下,由政府组织搬迁,并享受当时搬迁政策的农业人口的原迁人口按以下原则核定:
一、具有农村户籍的原迁移民和移民的后代(含依法收养的人口);
二、具有安置地农村户籍的原迁移民和移民的后代娶进或入赘的农业人口;
三、户口临时转出的现役义务兵、在校大中专学生。
第二节 登记办法的主要内容
按照国家和省、市的布置,盘龙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松华坝水库后期扶持人口登记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下设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登记领导小组办公室,从相关部门抽调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宣传政策,开展核定工作,我区人口核定登记工作按以下操作程序:
一、调研座谈。以历史为依据,查阅移民档案资料,全面了解本区范围内的移民情况。以村为单位,分村召开移民座谈会,宣传扶持政策,征求移民意见,探讨扶持人口的界定范围、对象和条件。
二、摸底登记。组织街(乡)、村干部进村入户,对移民的住址、原迁址、身份、数量、后代等进行摸底,并填写登记表格。同时进一步征求移民意见,探讨移民的扶持方式、扶持人口的登记核实办法等相关内容。公告人口核定登记办法。
三、入户登记。对摸底登记的移民档案进一步核实,能够核实到人的填写农村移民人口核定登记表。一时无法核实到人的填写移民村组人口核定登记表,以村组为单位登记造册,登记内容包括村、组名称、人数、户口迁入时间、户口迁出时间、无法核定到人的原因等,并分别填写相关旁证材料。原迁移民登记后须经村民代表会或移民代表会评议后,张榜公布并建档立卡。
四、确认上报。移民户核定登记表必须经移民户主签章认可,移民村组核定登记表须经登记人及登记责任人签章认可,移民村组人口核定登记表须经村(居)委会及所在地派出所签章认可。
五、公示纠错。人口核定登记结果必须在村、街(乡)两级张榜公示,接受社会各界和移民群众监督;对群众反映出来的情况,经逐一核实或纠正后,予以公示或通报。
第三节 登记结果
根据省、市的安排部署和相关要求,我区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力量进行政策的宣传工作,深入到村,入户调查和在区档案局查找原始资料,经核实后进行清理登记,截止2007年6月1日,松华坝水库移民登记扶持人口为4422人,具体参见下表:
松华坝水库农村现状移民人口分布情况表
序 号 |
名 称 |
登记人数 |
搬迁安置时间 |
|
|
合计 |
4422 |
|
|
|
昆明市盘龙区松华坝水库 |
4422 |
1957、1958、1959、1982、1987、1994 |
第四章 水库移民生产生活现状及意见调查
第一节 调查组织和调查方法
一、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对象为松华坝水库范围内所有移民,调查重点是移民的经济生活状况和移民村庄的道路、饮水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现状,了解移民最迫切要求解决的事项,明确今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方向、工作重点,为移民后期项目规划提供依据。
二、调查步骤
1、收集松华坝水库移民自然、社会经济状况资料。走访区统计局、水务局、农业局等部门,进行有关松华坝水库移民自然、社会经济资料的收集。
2、收集移民的家庭经济情况及移民所在村庄的基础设施状况资料。以行政村为单位,把移民召集到村委会用集中座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内容分为移民的基本情况、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
①向移民讲解国家的方针、政策。
②向移民发放调查问卷。在调查中除文化程度较低者,视力不清或手脚不方便的老人由调查员询问,再由调查员填写问卷外,其它问卷均由被调查者本人独立完成。
③与移民推举出移民代表进行座谈,移民代表提出生活、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④回收调查问卷。
(三)调查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是调查工作的继续,把收集的资料和调查问卷按街(乡)、行政村进行整理,并装订成册。
本次调查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以及焦点人群访谈等为基础,保证了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广泛性。
第二节 移民的基本状况
盘龙区松华坝水库移民搬迁涉及松华乡,3个村委会12个自然村人口4422人。现主要分布在花渔沟、麦冲、上坝、中坝、宝云、源清、金星、小坝等8个社区(村委会)。
二、移民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花渔沟社区距盘龙区人民政府驻地20公里处,海拔1985米,辖 6个自然村,761户,1999人,耕地1240亩,植被以松、柏、圣诞为主。土壤为酸性,2006年粮食总产量为47.75万公斤,人均238.87公斤,经济总收入20620万元,人年均纯收入4540元,有医务室2个,医务人员2个,病床6张,在校学生205人。麦冲村委会距盘龙区人民政府驻地12公里,海拔2000米,辖5自然村,329户916人,其中汉族836人,总耕地面积为538亩,人均耕地面积0.5亩,土壤属弱酸性,植被以森林为主。2006年粮食总量15.6万公斤,人均有粮170.3公斤,经济总收入440.46万元,人均4105元,有医务室2个,医务人员2人,病床5张。上坝村委会距龙泉街道办事处驻地2.9公里,海拔1920米,辖3个自然村,790户,2359人,其中汉族2300人,耕地面积1195亩,其中水田1165亩,旱地30亩,植被以灌木为主,森林覆盖面积70%。2006年粮食总产为896625公斤,人均有粮78公斤,人均纯收入4168元,卫生室2所,医务人员4人,病床5张,完全小学1所,教职工42人,在校学生500人。中坝村委会距龙泉街道办事处所在地5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村。2006年末共有1100户3400人,有劳动力1035人。大小牲畜3830头(匹、只),农民人均纯收入2700元,共有耕地4500亩,其中水田2500亩,旱地2000亩,人均占有耕地1亩,人均有粮190公斤。粮食作物主要以包谷等为主。宝云社区距龙泉街道办事处所在地1.2公里,辖10个居民小组7个自然村。2006年末共有2238户6042人,有劳动力4421人。大小牲畜473头(匹、只),农民人均纯收入4685.6元,共有耕地2667亩,其中水田1920亩,旱地661.5亩,人均占有耕地2.27亩。源清村委会距龙泉街道办事处所在地3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2006年末共有710户1821人,有劳动力1200人。大小牲畜280头(匹、只),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共有耕地1000亩,人均产粮450公斤。金星社区辖6个村民小组,2006年末共有1926户5529人,有劳动力150人。无牲畜,年人均纯收入5500元,共有耕地243亩,无农业生产。小坝股份合作联社距联盟街道办事处所在地5公里,辖6个股份合作社,2006年末共有农业人口1650 人,年人均纯收入8900元。
第三节 移民区的基础设施现状
一、饮水安全状况
松华坝水库移民安置村落分散,可饮用水源多但较远。移民安置区饮水问题普遍存在,有限的资金投入,相对于全区而言显得太可怜,很多地方还未解决完饮水问题,先建的工程又面临更新换代,人饮工程建设具有分散而长期的特点。同时,由于生态环境人为破坏,水源地受到污染,每年都有一部分移民安置区人口因饮用不洁净水,重新陷入人饮困难局面,我区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越来越大。
二、供电状况
我区电网在多年的努力下,通过村村通电工程,农网改造工程的实施,电网覆盖率自然村已达100%,居民户供电覆盖率达100%。整个松华坝水库库区移民安置点用电已完全解决。
三、交通状况
松华坝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有农村公路38条,总里程共计162.32公里,其中,区管公路3条,小河公路、小双公路、松双公路,里程计48.28公里,乡公路11条,里程计53.2公里,村公路24条,里程计61.84公里。区域内基本形成了以3条区管公路为骨架,乡公路、村公路为支线,覆盖整个水源保护区,沟通邻县区的交通网络。但存在路网布局不完善,交通服务设施不配套,路网密度低,路况差,公路等级标准低、抗灾能力弱等问题。特别是乡、村公路多是砂石路面,其抗灾能力较弱,由于长年承受车辆的反复碾压以及雨水冲刷,路面已严重受损,坑、塘、路面积水等情况严重,影响了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水源保护区历届人大代表和村民委员会对公路的建设都十分关注,希望政府加大水源保护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出行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四、农田水利设施
盘龙区在松华坝保护区共有松华坝大(二)型水库、小(二)型水库和坝塘22座,蓄水池窖84口,输水沟渠
第五章 后期扶持方式的确定
第一节 后期扶持方式确定的依据及办法
一、后期扶持方式确定的依据
后期扶持方式主要根据国务院国发[2006]17号文件精神,后期扶持方式将采取三种方式,即:后期扶持资金能够直接发放给移民个人的尽量发放到移民个人,用于移民生产生活补助;也可以实行项目扶持,用于解决移民村群众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可以采取两者结合的方式。
二、后期扶持方式确定的方法
盘龙区松华坝水库移民领导小组明确由茨坝、龙泉、青云、金辰街道及双龙乡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在各街道、乡范围内分村召开移民群众座谈会、移民代表座谈会、村民代表座谈会。通过座谈会整理各方意见,提出扶持方式,报盘龙区松华坝水库移民领导小组,公布并广泛征求意见,修订后由移民户代表及村民代表通过,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先下后上。
第二节 后期扶持方式确定的过程及结果
一、确定的结果
盘龙区松华坝水库后期扶持人口共为4422人。通过召开座谈会整理各方意见后,由于生产生活条件较差,本着“先生存,后发展”的原则,广大移民对直补现金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愿望强烈,在充分尊重移民意愿的意见基础上,经区人民政府确定,对区内、区外的4422人移民采取“直补到人”的扶持方式。
二、相关情况分析
采取现金直补后,可能对移民安置点的原住居民及非农安置移民、其他征地拆迁人口和小型水库移民带来攀比或不平衡的心理。区、街道(乡)人民政府将做好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并积极通过其他渠道争取帮扶,提高其收入水平,努力改善他们生活条件,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及时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第三节 扶持方式确定的监督和保障
一、扶持方式确定的制度保障
在盘龙区区委、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移民为本的思想,坚持开发性移民工作方针,积极实践,大胆探索,以务实的精神,把各项扶持工作落到实处;以创新的意识,把移民扶持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摸清情况,提前做好应对措施。移民稳定事关社会稳定大局,建立了突发事件的预警预报和快速反应机制,制定了周密的工作预案、快速反应、及时报告、从容应对,将问题消化在当地,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将矛盾消化在萌芽状态。
二、扶持方式确定的监督措施
为了保证扶持方式确定是充分尊重移民的自主权的基础上产生的,要充分发挥人民民主监督制度,坚持和完善移民会议或移民代表制度。要加强法律的监督力度。在具体实施中,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和移民群众的来信来访等加以监督。对于违法行为,给予相应的制裁,从而进一步保证扶持方式确定的合法性。
第六章 资金直补规划
第一节 资金直补对象确定的依据
根据《云南省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云南省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登记暂行办法》,于
第二节 资金直补对象范围、数量
以移民村为单位进行汇总,直补对象涉及4422人。具体资料见下表:
序号 |
名称 |
扶持人数(人) |
搬迁安置时间 |
扶持方式 |
|
合计 |
4422 |
|
|
1 |
松华坝水库 |
4419 |
|
直补到人 |
1.1 |
茨坝街道办事处 |
64 |
|
直补到人 |
|
花渔沟社区 |
64 |
1994、1959、1992 |
直补到人 |
1.2 |
双龙乡 |
4 |
|
直补到人 |
1.2.1 |
麦冲村委会 |
4 |
1958 |
直补到人 |
1.3 |
龙泉街道办事处 |
4347 |
|
直补到人 |
1.3.1 |
上坝村委会 |
1571 |
1958 |
直补到人 |
1.3.2 |
中坝村委会 |
1991 |
1958、1987、1988 |
直补到人 |
1.3.3 |
宝云社区 |
600 |
|
直补到人 |
1.3.4 |
源清村委会 |
185 |
|
直补到人 |
1.4 |
金辰街道办事处 |
2 |
|
直补到人 |
1.4.1 |
金星社区 |
2 |
1958 |
直补到人 |
1.5 |
联盟街道办事处 |
2 |
|
直补到人 |
1.5.1 |
小坝股份合作联社 |
2 |
1975、1976 |
直补到人 |
2 |
河尾水库 |
1 |
|
直补到人 |
2.1 |
双龙乡 |
1 |
|
直补到人 |
2.1.1 |
乌龙村委会 |
1 |
1957 |
直补到人 |
3 |
宝象河水库 |
1 |
|
直补到人 |
3.1 |
青云街道办事处 |
1 |
|
直补到人 |
3.1.1 |
青龙村委会 |
1 |
1957 |
直补到人 |
4 |
磨房河水库 |
1 |
|
直补到人 |
4.1 |
青云街道办事处 |
1 |
|
直补到人 |
4.1.1 |
白沙河社区 |
1 |
1982 |
直补到人 |
第三节 直补资金的发放和管理
符合条件的原迁移民,要尽量核实到人。凡列为直接补助对象的移民,按人头建立档案,在指定银行设立账户,按季足额发放,具体对象和人数每年审核一次,经区人民政府审查汇总后,报市移民开发局审定。
在扶持期内,列入扶持范围的移民总人数保持不变。直补对象人口变化遵循“多不增、少要减”的原则,对于各种因素转为非农业人口和死亡的直补对象要及时核减。
第四节 直补资金发放的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分析
资金直补600元一部分可直接增加移民的收入、解决移民的温饱,改善移民的生活水平。另一部分直补的资金移民能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用于科技、教育投入,更好地扩大再生产,提高移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移民尽快的脱贫致富。因此,资金直补对于改善移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第七章 后期扶持规划实施总体效益评价
第一节 经济效益
通过后期扶持,可使移民年人均直接增加收入600元,有效提高移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帮助移民解决生产自救,子女就业困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促进农村发展。到2010年,移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第二节 社会效益
后期扶持规划实施后,可以减轻当地政府解决贫困移民问题的压力,可以增加当地的投资,拉动消费,确保农村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搭建基础,有力地促进移民安置区社会经济发展。
第三节 环境效益
通过后期扶持规划的实施,在增加移民群众经济收入和确保社会稳定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缓解生态环保压力,减轻公益事业的投入,改善村容村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第八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
盘龙区人民政府成立了松华坝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区发改局和水务局等单位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区委宣传部、发改局、财政局、公安局、监察局、交通局、计生局、水务局、民政局、信访局、档案局等单位分管领导及相关街、乡主要领导组成,负责全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的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区水务局,负责开展日常工作。各街、乡相应成立领导小组,组织做好本区域内水库移民扶持政策的实施工作,
二、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协调机制
1、实行属地管理,区人民政府负总责。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区人民政府是水库移民扶扶工作的责任主体、工作主体和实施主体,对移民扶持工作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重要责任人。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重点街、乡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其他街、乡要确定一名分管领导具体抓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各级政府要将移民管理工作作为当前重要中心工作,认真组织实施,纳入绩效考评内容,建立奖惩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2、建立协调工作制度,加强信息反馈工作。一是各街、乡要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重点抓好人口登记、规划编制、工作经费、信访调处、检查监督等工作。公安部门负责提供户籍档案资料,并结合计生部门提供的计生数据,对移民户籍资料进行审核;民政部门负责对依法收养人口进行审核,并将符合条件的大中型水库非农业安置移民中的困难家庭,纳入城市最低社会保障范围;财政部门负责提供工作经费保障、资金管理监督;监察部门负责严肃工作纪律和责任追究工作;信访部门负责移民来信来访反映的突出问题的调处工作。二是建立信息反馈周报制度。各街、乡政府将指定一名信息员,于每周一将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移民思想动态、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处理结果或者需要请示解决的问题等信息及时汇总上报区移民领导小组办公室,重大突出问题要迅速及时上报区人民政府,做到信息畅通、反应灵敏、处理果断。
三、处理连带影响,维护社会稳定
在后期扶持政策实施过程中,各街、乡要认真做好以下连带影响人口的政策解释工作,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生产生活遇到的实际困难;要做好移民信访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依法依规解决好移民群众的合理诉求,抓早、抓小、抓苗头,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要制定《盘龙区大中型水库移民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设立维护稳定专项工作组,建立快速的应急反应机制,避免出现越级上访,确保社会安定稳定。
1、大中型水库非农业安置移民。各街、乡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大中型水库非农业安置移民中的困难家庭,纳入最低社会保障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解决好这些人的生活困难。
2、其他征地拆迁人口。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政策可能对移民安置区、河道堤防和交通等其他征地拆迁人口以及未列入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规划的淹地不淹房的人口产生影响,区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做好耐心细致的政策解释工作,并采取多种措施,及时解决实际困难,妥善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四、强化干部培训,掌握移民政策
区库区移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指导开展街(乡)、村两级移民干部的培训工作。通过对全区各级移民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培训,达到统一思想认识,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移民政策,规范操作程序的目的。
五、实行政务公开,加强检查监督
一是各街、乡将人口登记办法、登记结果、扶持项目等在移民街道(乡)、村进行公示、通告,每次公示、通告时间不少于7天,以接受移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保障移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大各级审计力度。财政、审计和监察部门应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对移民资金和后期扶持项目的检查监督,防止扶持资金被截留、挪用、挤占。要认真执行省监察厅、财政厅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严格执行大中型水库移民政策严肃工作纪律的通知》、《云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暂行管理办法》等要求,对在人口登记、资金管理等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决不能姑息迁就。
(六)处罚与责任
1、各街、乡要严格按照国家移民政策进行申请、登记、认定,严禁弄虚作假,乱开口子。
2、在移民申请过程中,证明人为被证明者提供伪证者,除取消本人移民资格外,并追究相应的经济、法律责任。
3、严禁弄虚作假,对擅自登记政策外的人和户的,按照管理权限,给予严肃处理,情节严重者由纪检监察机关依法严肃追究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