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盘龙区人民政府 www.kmpl.gov.cn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索引号: 015119151-201712-056571 主题分类: 2017年
发布机构:  昆明市盘龙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17-08-30 15:44
名 称: 盘龙区教育局关于对政协盘龙区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33号提案办理的答复
文号: 关键字:

盘龙区教育局关于对政协盘龙区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33号提案办理的答复

发布时间:2017-08-30 15:44
字号:[ ]


尊敬的民盟盘龙区基层委员会:

您团体提出的《关于促进我区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区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几方面原因,提出了促进全区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建议。对此,我局高度重视,实行局长、分管领导和具体承办人员分级负责制,严格办理程序,现将办理情况汇报如下:

一、国家、省、市教育督导部门对盘龙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督导评估情况

2016年,盘龙区从3月到12月先后经历了昆明市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组织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督导评估组对我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工作的评估认定。评估组通过“听、看、查、访、议”等形式,对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督导评估,听取了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督导评估自查汇报,分别召开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校长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参加的四个座谈会;查阅了有关档案资料;每次评估均随机抽取区属中、小学10-12所作为实地查看对象,深入学校核实了办学条件达标情况,查看了校容校貌,走访了部分教师和学生,了解了学校办学条件和常规管理,检查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落实和政策执行状况。评估组对照云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和云南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及评估细则,对我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校际间均衡状况、县级人民政府工作情况、公众满意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评估,结果如下:

(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

评估组按照标准,依据2015年教育事业统计报表数据,对我区所有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生均运动场馆面积、生均绿化面积、音体美教学器材达标情况、小学数学初中理化生教育仪器设备达标情况、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数、教职工与学生比和高于规定学历教师占比”10项办学条件进行了核算,同时以抽查方式实地核实了办学条件达标情况。

核查结果是:所有学校7项及以上指标达标,达到了省级评估标准。

(二)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

评估组以2016年教育事业报表为数据来源,按国家差异系数计算方法对盘龙区“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8项指标进行计算。

核查结果是:盘龙区小学综合差异系数为0.53,初中为0.31,小学和初中的综合差异系数均小于0.65和0.55的国家标准,已达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评估标准。

(三)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工作情况

评估组对照《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的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四个方面23项指标,对盘龙区人民政府工作情况进行认真仔细的评估。

核查结果是:盘龙区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得分为97,达到了国家规定的85分以上要求。

(四)公众满意度调查情况

评估组按《办法》规定,对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几类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公众满意度调查共发出问卷1258份,收回1258份。经分析,满意问卷1217份,公众满意度为91.92%。

督导评估组还对盘龙区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未发现“一票否决”指标情况。综合以上结果,督导组认为,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达到国家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标准,经国务院督导委员会审核,认定我区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二、推进教育均衡工作情况

(一)建好两支队伍

1.建立竞争、择优的干部选拔与管理机制。实施校长公开竞聘、任期目标考核和末位换岗或淘汰制,近三年来,选拔27名优秀人才走上校级领导岗位;实施学校自主选聘中层干部制,把中层干部的选拔任命权交给学校,使一批德才兼备的教师走上中层干部岗位;实行校级干部交流制,近三年共交流校长52人,增强了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

2.建立教师全员培训机制。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盘龙区教师培训五年规划》、《盘龙区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构建区、片、校三级师资培训网络,近三年共拨付教师培训经费2935.99万元。坚持全员培训、重点培养原则,形成全员教师履职晋级的专家引领自主研修、骨干教师的培训考核认定、新教师的2+2培训、农村学校教师的送教下乡培训及按需施训模式。全面启动教师专业成长计划,设置入门期、成长期、成熟期、成名期四个层次,为每一阶段教师指明专业成长方向。在资金有保障、模式有创新的基础上,我区师资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全区现有在职省特级教师20名,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1554人,春城教学名师14人,大批高素质师资人才成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生力军。

3.建立名师、名校长培养机制。搭建培养平台,发挥名师、名校长示范、辐射、引领作用,为我区乃至全省教育发展储备和培养优秀人才。一是制定《关于成立盘龙区名师工作室的实施意见(试行)》,成立4个省级、5个市级和6个区级名师工作室。目前,由6个区级名师工作室培养的97名学员成为各学校(园)新兴教学骨干。二是建立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基地中小学校级后备干部培养基地,采用2+5+X培训模式,提升校(园)长的管理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4.建立教师核编补充新机制。创新开展动态核编工作,每年根据各校学生规模,为学校核定教师编制。重视教师招聘和引进工作,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大力引进和招聘教师,优化年龄、学科结构,确保教师数量和素质逐年提高,近三年全区共补充教师502人,其中379名教师补充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占补充教师数的82.18%;推行教师交流、对口送教活动和对口支教工作,近三年630名教师进行了校际间交流。

(二)搭建城乡一体化教育互助机制

1.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成立了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将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统一纳入城乡一体化教育管理体系,实行城乡一体化教育管理。全区学校(园)按照地域划分为10个地域性学区,形成以“学区工作制度化、学区师资优质化、学区活动一体化、学区教研整体化、学区发展特色化”为主体的“亚单元网格化”学区管理模式。在“云南省治理教育乱收费暨推进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会”上,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对盘龙区通过学区化管理,全面推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地域性学区推进中,积极探索和发展协作性学区,通过 “名校带新校”“名校带民校”“名校带弱校”三带模式,发挥公办、示范学校的辐射作用。几年来,通过“三带”方式,我区相继增加了昆十中求实校区、明通小学北辰校区、金实小学源清校区、金康园小学同德校区等义务教育优质学校15所。

2.深化督学责任区制度。2013年12月启动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2015年,设立督学办公室,增设专职督学岗位,对公民办中小学办学情况进行全覆盖、经常性随机督导。督学责任区按照薄弱学校的需求,每月分主题开展学校、幼儿园管理、教育教育、人员培训等侧重点不同的活动,督促和引导学校切实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学校、幼儿园办学水平,促进校际差距的缩小,评为云南省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创新区。

3.联片教研+课赛不断激发办学活力。为打开校际间的研究大门,畅通交流渠道,实现学校间互动研究,区教育局首先依托区“一校两中心”广泛开展联片教研活动。联片教研是在校本教研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研形式,能有效解决部分学校校本教研中一个学科一位教师一个年级一个班,没有教研氛围和条件的矛盾,有效地解决校本教研浮在表面,深不下去的问题。在小学,根据学校发展水平和所在区域,划分了四个联片教研区。中学以同课异构、划片教研为主,加大城乡联片教研和分片教研的力度,如嵩明三中与昆十中、金辰中学与铁五中、新迎中学与重工中学采用手拉手教研活动模式。片区组长由相关的中、小学的校长轮值担任,通过共同开展研究活动、共同使用硬件设备,促使片区内的优质资源共享利用。

其次,充分发挥教研员的工作职能,解决基层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盘龙区进修学校各教研室以“下校蹲点”的形式,建立教研员联系制度。教研员每月至少有1天到指定的蹲点联系学校,以“实现有效课堂和愉悦学习”研究为主题,通过讲座、听课、评课、座谈、研讨交流、培养学科骨干教师等活动,协助学校寻找薄弱点、寻找突破口,指导学校开展实效性教学研究。

最后,盘龙区通过初中“课堂之星”教学竞赛活动、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评比活动、小学教师英语口语大赛、小学健康教育说课竞赛、小学数学、音乐、科学、品德课堂教学研讨等教研活动,激发教师学习教学理论的热情,增强了教学改革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一大批教师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通过以赛代训,一批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较快提升,一些在竞赛展示活动过程中脱颖而出的选手在省、市,甚至国家一级的教学竞赛舞台上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三)农村教育资源整合

1.滇源、阿子营教育资源整合。2009年8月,滇源、阿子营两镇由盘龙区托管。由于历史原因,当时水源区教育基础薄弱,优质教育资源一片空白。区教育局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合理收缩校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教育资源布局方案。当时,滇源和阿子营两镇共有中学3所,小学32所,再加上双龙、松华两个街道的学校,四个涉农街道办事处共有中学6所,小学37所(另有8所分校)。这些学校布点分散,条件较差。我们在改善水源区学校硬件设施的同时,实施了教育资源整合。经整合,阿子营和滇源两个街道各保留1所初级中学,小学由32所整合为23所,消除了一师一校点和规模较小的村小实现了集中办学。集中办学后,较强了对农村学校的规范管理督查和指导,统一纳入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目前,地属滇源和阿子营的学校教育质量位列区属中学中上水平。

2.双龙和松华教育资源整合。双龙和松华街道办事处的双龙中心学校和小河中心学校的分校点全部收缩,实现集中优质资源办学;撤销了地属松华办事处的双哨中学和小河中学,该片区小学毕业生全部到城区昆二十一中就读,享受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真正提升了水源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学质量。

3.举办普惠性农村幼儿园。利用资源整合后的闲置校舍,举办普惠性农村幼儿园;整合小学附属幼儿园学前资源,举办中心幼儿园。补齐了农村三年学前教育的短板,促进了区域学前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经过多方努力,盘龙水源区教育破茧成蝶,实现从“小、散、弱”到“集中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巨大转变。水源区学校初步实现了集中办学,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也保障了水源区孩子有学上、上好学。

4.提高水源区学生补助。盘龙区高度重视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教育发展,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从2014年起,提高了水源保护区未移民搬迁学生补助标准,小学半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由250元/生/年提高到1000元/生/年,初中半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由375元/生/年提高到1200元/生/年。对水源保护区已移民搬迁学生继续保留移民前补助政策。对就读盘龙区职高的松华、双龙、滇源、阿子营4个涉农办事处户口的学生,在享受免收学费基础上,区政府还给予500元/生/年的免学费补助资金。

(四)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均衡化

区教育局在区政府支持下,投入约8400万元,构建覆盖全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一网两通两平台”。建成了面向社会具有420G通用资源库,9.3T本地资源的门户网站——盘龙教育城域网,实现信息发布、教育管理;建成统一访问、资源共享、全区覆盖的区、校二级,集在线教学、远程视频、网上备课功能为一体的教育资源网络平台;建成了覆盖全区各级各类公办学校的光纤网络,共享带宽达到1G,接入学校带宽至少能达到30M,学校各班级、教师办公室以100M速度接入学校核心交换机后联入互联网,并实现“班班通”、“校校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成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为建设现代教育学校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还建成了以电子白板应用为核心的多媒体班级教学系统,各级各类公办学校做到1:1配备。建成了覆盖各级各类公办学校的视频会议系统,可利用高清视频会议系统、高清网络直录播教室、网络研训平台开展视频会议、教育教学通识培训、教研等活动。全区所有中学、8所示范性小学引入敏特英语学习系统。各级各类公办学校全覆盖配置教师用计算机,师机比达到1:1,为学校建设计算机专用教室,小学生机比达到10:1,中学生机比达到8:1,每所学校(园)至少建有1间计算机教室。教育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为区域内城乡间学校搭建了优质资源共享的平台。

 

昆明市盘龙区教育局

2017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