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让你知道盘龙发生了哪些变化!
2月8日,昆明市盘龙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
奋进2017
本届政府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团结依靠全区人民,按照“拓空间、转方式、促跨越、提品质、惠民生、强保障”的总体要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奋勇拼搏,砥砺奋进,通过一年苦干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并在一批事关盘龙长远发展的重大事项上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54.7亿元,同比增长10.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9.3亿元,同口径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476.93亿元,同比增长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99.23亿元,同比增长12.5%。
东风广场中央商务区迎来“连片规划”“连片开发”新机遇,省市重大项目恒隆广场即将建成。北部山水新区加速崛起,云南出版集团产业基地、三峡集团区域总部、华能集团区域总部、滇中引水龙泉倒虹吸控制性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快速推进。东白沙河片区核心区开发建设蓄势突破,“昆明的第二只眼睛”打造进入快车道。茨坝片区加快“腾笼换鸟”、转型升级,中科生物科创园、博奥生物集团等一批科技创新项目成功落户,省市区共建茨坝生物科技小镇机制初步形成。
立足利民惠民创建宗旨,奋战“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实施了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道路交通、市容环境、老旧小区等多项整治,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惠及了群众,健全了机制,积累了经验。我区全年城管综合考核位列主城区第一,城市管理网格化考核和“清洁指数”考核位列全市第一。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区属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生态保护和社会民生领域改革等一批关键性、基础性改革有序推进。在全省率先探索城市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积分制管理。按照全省一流标准打造的新政务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数字盘龙”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开启了无缝化、常态化、智能化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新局面。
经过多年努力,滇源街道、阿子营街道正式划归我区,成立了松华坝水库水源保护区管理局,为进一步加强水源保护、补齐发展短板、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基础。
财政累计投入涉及民生领域资金3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8.47%。预计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0906元、18025元,增长9%和10%。基本社会保险参保123.39万人。新增城镇就业2.7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5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这一切,凝聚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充分彰显出盘龙发展的美好前景,必将激励全区上下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谱写新时代跨越发展新篇章。
一年来,
盘龙区主要抓了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转型发展,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稳增长政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经济运行调度,经济增长稳中有进,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制定楼宇总部、金融服务、汽车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完善星级楼宇评定、“1+1+6”楼宇服务中心等配套机制,兑现现代服务业扶持资金4753万元。
新培育亿元楼宇2幢,引入区域型总部企业6户。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游客122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6.18亿元,分别增长18%和47.6%。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58.61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比调整为0.77:29.18:70.05,第三产业主导地位持续巩固。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出台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落实项目包保责任制、定期会办制、现场办公制,安排项目前期费6813万元,全年实施各类项目241个。加快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格局,争取上级资金9.96亿元,股权融资5.9亿元,通过PPP引入社会资本8.9亿元。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探索实施中介招商、委托招商、商会招商,组建8个重点产业招商工作组,成功引进大华集团、环球车享、滴滴出行等一批项目,全年引进市外到位资金87.7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38亿美元。
(二)坚持协调发展,城乡融合迈出新步伐
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推进“多规合一”,东白沙河片区概念性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双龙片区控详规编制工作深入推进,长虫山东侧沿山片区控详规修编获市政府批准,中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布局布点专项规划梳理完成。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宝源路、盘龙73号路等11条城市道路竣工通车,龙泉路延长线北段、北京路连接西北绕城高速立交等3条道路开工建设。修补城市道路34.44万平方米。完成小河公路、大哨线等4条农村公路改造,公路养护工作年终考评获全市第一。完成大石坝、闸坝水厂提升改造,龙门水库、合作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实施,建成“五小水利”1000件。
城市“三旧”改造稳步推进。妥善处置城市更新改造历史遗留问题,激活羊肠小村、刘家营等11个项目,栗树头、清泉村等6个项目回迁安置房实现复工。完成金刀营、罗丈村等6个项目修详规方案编制,环球阀门厂、白水泥厂(一期)等3个项目完成征地拆迁。龙头村、东华北区等7个项目回迁安置房基本建成,交付安置房1699套。结合“创文”整治,完成397个老旧小区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实现土地供应1486.7亩,交易金额64.15亿元。
城市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成立区城市管理委员会,组建150名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员队伍,实现了“数字城管”平台系统与“数字盘龙”平台系统整合对接。环卫一体化提质扩面,新增作业面积116.04万平方米,机械化作业率保持在85%以上。强力推进“两违”建筑治理,完成整治770宗、126.76万平方米。实施北京路、盘龙江景观提升及灯光亮化改造项目。完成121条支次干道路灯补建及修复,有效解决城市功能性照明缺口问题。
完成“开墙打洞”“住改商”治理316户。深化“厕所革命”,新建及提升改造城乡公厕129座,全区666座直管公厕和社会公厕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在全市率先建立防汛监测报警系统,城市防汛排涝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
脱贫攻坚及“三农”工作扎实开展。成立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和11个分指挥部,全面落实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工作举措,完成新一轮贫困对象动态管理。投入4000余万元,完成大水井、朝阳沟等5个地质灾害搬迁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成2个美丽宜居乡村省级重点村、2个市级精准扶贫示范村、3个美丽宜居乡村区级示范村。2016年未退出的39户7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
(三)坚持创新发展,改革创新取得新成效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19个部门165个事项整合纳入“一窗式”综合办理,梳理和承诺“最多跑一次”事项85项。全面落实商事制度改革各项措施,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试点,登记完成量占全省60%;“多证合一”改革工作持续提速,23个部门50项涉企证照事项全部整合到营业执照上,新增市场主体1.6万户,同比增长84%。5个区属国有企业完成架构重组。开展项目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深入实施教育改革“六项机制”和“三名”工程,成立区教投公司,成功引进黄冈中学、云师大教育集团等优质资源合作办学。加快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稳步实施“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取消药品加成。
创新创业迸发活力。7个众创空间获省市级认定,云科氢创、云科云农大获国家级众创空间备案。新培育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新增8个省级院士工作站、5个专家工作站。认真落实科技服务业“5612”行动计划,新培育认定市级重点科技服务机构49家,引进知名科技服务机构4家。完成专利授权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1601件。
生态建设持续加强。不断加大营林造林力度,实施义务植树85万株,完成机场高速两侧、东绕城、昆曲高速等路域环境绿化提升。森林防火考核名列全市第一。推进“春城花都”打造,建成人民东路、北京路2条景观“花道”。把城市景观提升、市民休闲娱乐和本地特色文化有机结合,按照“一小品一特色”的标准,完成“五个十”绿化提升综合整治一期项目,打造园林绿化精品工程。新增城市绿地15.25公顷,全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9.58%和42.95%。加大环保专项整治力度,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削减化学需氧量3.04万吨、氨氮2593吨。顺利打赢大气保卫攻坚战,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36%。加强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全面深化河长制,推进“一河一策”,建立“三级河长四级治理”责任体系,覆盖5条主要河道和169个水库、坝塘。建立河道生态补偿机制,强化上下游各河段属地保护责任,形成人人参与、共管共治格局。实施冷水河、牧羊河(阿子营段)沿岸村庄截污工程,新建污水处理站3座,完成王家沟、麦溪沟、清水河等水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水源区新一轮综合整治,完成花卉整治1.06万亩,关停汽修厂、洗车场30家。主要入库河道冷水河、牧羊河水质稳定在П类水,松华坝水库饮用水水质均值达到П类水。
(五)坚持共享发展,民生保障得到新加强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优先发展教育,完成培智学校改造搬迁等6个项目建设,茨坝中学和三十四中资源整合等4个项目顺利推进,实施“全面改薄”2.73万平方米。新建4所幼儿园,43所幼儿园认定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安置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入学3995名。19所学校(园)被评为省、市级现代教育示范学校(园)。加快卫计事业发展,建成3个医养结合试点,居民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48.3%,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69.42%。“健康大篷车”巡回医疗活动扩展到城市贫困人口和特殊人群,诊治患者2.2万余人次。新创建省级卫生村3个、市级卫生社区3个。落实“全面两孩”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9‰。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云南省县区级图书馆总分馆制试点建设,圆满承办“创意昆明”系列主题活动,搭建“互联网+幸福盘龙”文体旅公共服务平台,成功举办第37届盘龙江文化艺术节。重拳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推动全民健身,创建“悦跑盘龙”品牌,加强“15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新建健身路径21条,组队参加市少数民族运动会并取得优异成绩。
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推行全民参保,完成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合并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展社会保险生物特征识别系统试点,医疗保险经办服务标准化建设通过省市验收,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连续5年位居全省最高水平。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1000套。新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个,养老床位424张,新建“爱心食堂”3个,区老年活动中心被评为全国第二届“敬老文明号”先进集体。
社会治理成效显著。新成立青松路社区等3个社区,完成8个社区用房提升改造,新建15个村小组活动场所。开展社区减负增效行动,社区工作事项由200余项缩减到93项。继续深化“五级治理”,提升打造26个特色社区(村),评选社区治理创新项目20个。建成区、街道“军人之家”和社区“双拥工作服务站”。深入实施“七五”普法和“平安盘龙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解决5个无房派出所办公用房问题,创新“金沙戒毒康复示范社区”等平安创建机制,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抓好各领域安全生产工作。推进“食品安全三年行动计划”,加大药品及医疗器械监管,维护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和谐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妇女、儿童、残联、外事、侨务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消防、优抚、工会、气象、民族、宗教、史志、档案、国防动员、红十字会、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全面加强。
(六)坚持规范发展,治理水平实现新提升
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舆论和公众监督,办理省、市、区人大代表建议206件、政协提案117件,办复率、面商率均达100%。全面建设法治政府,组建区政府法律顾问团并下设三个专项法律顾问组,参与规范性文件审查论证、起草审查合同协议等工作。涉及公众重大利益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事项决策,按程序举行听证。权责清单实现动态管理。积极落实执法责任制和公示制度。
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相关要求。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进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监督全覆盖,加大政府重点项目、重点领域审计监察管理,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
取得这些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各级干部职工真抓实干、奋力拼搏的结果,是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鼎力支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