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自治“动起来” 社区治理“活起来”
又是一季粽米香,端午节前,拓东街道白塔社区开展了一场特别的包粽子活动,辖区党组织和爱心企业代表、社区“双报到”党员来到社区,和居民一起包粽子迎端午,活动现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很快、一个个结实而饱满的粽子在居民们的手中诞生。随后大家在社区负责人的带领下还去慰问了社区困难老党员……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活动从准备,到制定活动流程,到活动的开展,“唱主角”的不再是社区,而是辖区党组织代表、社区自组织成员和居民们。
去年,盘龙区紧盯社区群众关注度高、受益面广、热切希望解决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创新推行“民生小实事”项目。在推行项目过程中,社区搭台,引领和推动群众充分参与社会治理,撬动了居民的自发、自治的参与性,感受到了自己做主、自己决定的荣誉感、存在感和价值感,真正做到事由民议、策由民定、财由民理、责由民担、效果民议。
居民挑大梁把小实事做好
白塔社区地处昆明市中心位置,辖区近十年来无新建和拆除的硬件建设工程,社区只能结合老旧小区特点,对小区进行改造和完善,但长期以来这事都是社区为主导完成。
白塔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丽琼说,自从推行“民生小实事”项目后,社区一改以前大包大揽,多次把改造小区的修改方案与居民商讨,让小区居民明白,他们才是微改造的最大受益者,让居民主动、自觉的参与到改造工作中,大大提高了居民对微改造工作的参与率和支持率。
201号小区后院有一块公共区域,因长年无人管理杂草丛生,成了居民堆积杂物的卫生死角。“我们想改造这个卫生死角,建个小区活动室”,推行“民生小实事”后,社区召集居民召开院坝会议,居民们说出上述意愿。
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小区活动室从建到完工,社区没有一家说了算,而是召开了5场居民议事会议。会上,施工方和居民一起商议“白鹤居”(居民自己取和名)活动室的设计风格、室内配置。居民们提出,“白鹤居”不是个简单的休闲活动室,还要是居民自己的议事厅及展示楼院历史文化的小型博物馆。
“白鹤居”建好后,居民们对自己参与建设的“白鹤居”非常满意,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后期,社区也没有充当管理者,而是将它移交给居民,由小区里的热心居民带头管理和维护。
王丽琼说,为持续巩固小区改造成果,按照“一院一策”方式,对个别小区提出“三方共治”管理模式,即社区、物业企业、居民共同治理,共同管理自己的家。
推行“民生小实事”项目,同时也孕育了小区以党员、能人、居民骨干为代表的自组织,这支队伍在居民议事治理过程中作用发挥明显,逐步形成相对固定的居民自治小组。
“在这些自治小组的带领下,社区里组建起了白鹤居合唱队、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志愿服务队等,群众自治热情越来越高,真正成为小区治理的主人和主力。很多居民从陌生人逐渐变成熟悉人,再成为老朋友,小区睦邻氛围越来越浓。”王丽琼说。
首次成立微基金奖励社区热心人
5月28日,拓东街道党建联盟会议暨盘龙区首家社区公益微基金启动仪式在恒隆九楼党群服务中心举行,会上启动了盘龙区首家由街道发起建立的社区公益微基金项目。
项目分为六个步骤进行,依次为项目征集、提案辅导、项目初筛、公开评审、项目路演以及财务监管与成效评估组成。
项目通过辖区党员,居民自组织申请,并由辖区居民或者自组织依托项目发起筹款。启动仪式上,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彭福州介绍,本次筹款项目预计有12个,由基金会形成居民筹款链接,企业、社会热心人士、居民可直接捐赠到感兴趣的项目链接中,获取捐赠证书和捐赠发票。启动仪式现场,招商银行铂金大道支行捐赠5万元注入基金筹款链接。
“以前给各职能单位拨的钱都是发放给需要点关怀的人,包括孤寡老人、残疾人和贫困人员,没有多余的资金奖励为社区治理做出贡献的社区能人、党员、群众。这次社区成立公益微基金,面向社区募捐,募捐的钱以后将奖励给为社区治理和社会治安做出贡献的人,包括热心帮扶、志愿服务、见义勇为的好人,也有道德模范。”
彭福州称,拓东公益微基金可以用来奖励上述社区能人,也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或者实现居民的微心愿,让更多的正能量代表站出来,传递宣传正能量。同时,微基金也能激励更多的居民站出来,自发治理好自己的社区、管理好自己的社区。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这群人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我们”,在东华街道有一支来自群众的红色代办员队伍,他们既是社区的网格员,也是社区里的普通群众。红色代办员各有自己的“责任田”,深耕细作“一亩三分地”,做到“一对一”区分责任、“点对点”解决居民问题。
一次,一名红色代办员到居住地入户走访时得知一名老人在家摔伤后卧床不起。老人的女儿长期不在家居住,平时就是女婿和老人在家。女婿前段时间外出务工,托付物业公司安保人员及好心街坊邻居照顾老人起居。
如今,老人摔伤必须有人时刻照顾。社区多方努力与老人女儿取得联系,女儿表示想送父亲到敬老院,但是不想承担任何费用。红色代办员耐心劝说;“你如果不履行赡养义务,不仅会受到道德的谴责,还要承担法律的责任。”
经过劝说,女儿终于愿意承担相关费用。之后社区工作人员与敬老院取得联系,说明情况后减免了部分费用,代办员将老人送进敬老院。
除了红色代办员,东华街道的小龙路社区去年还成立了一个“雷锋服务班”,在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工作时,发挥居民自治的作用,在改造施工过程中,协调施工团队和居民间的矛盾。
一次,小区里的居民提出,为保障改造后小龙组团小区的进出安全,希望小区里每家商铺通往小区的小门能封闭,整个小区仅留两个大门出入。“雷锋服务班”收到“任务”后,当起宣传员,挨家挨户通知商铺主人,自行将小门封闭。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力量,才能形成社会治理的向心力。
如今,随着盘龙区“民生小实事”项目的开展,拓展和完善了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拓宽了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和途径,也拉近了居民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