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新战略”让“盘龙特色”赋能“产改”高质量发展
随着盘龙区新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信息传输、信息技术等新兴领域产业工人也不断涌现。如何发挥盘龙优势精准定位符合产业发展实际的“产改”对象,服务好、维护好、建设好这支新兴产业工人队伍,引领新兴产业工人发挥优势自觉服务经济发展大局,是盘龙深化“产改”工作的新课题。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需要新思路新举措新作为。近年来,盘龙区聚焦“8+N”产业链发展探索适应产业发展结构的新举措,谋划实施“八新战略”,着力打造“盘龙样版”,奋力开创盘龙“产改”新局。
聚焦“产改”新对象,以新突破核心难题
必须敢于直面问题,将短板转化为优势,挖掘摸清辖区产业工人分布形态和发展趋势,才能打破阻碍盘龙产改工作持续深化的基础难题。
虽然盘龙产业工人队伍规模小、分散化,但具有新兴领域、平台经济、新业态经济集中、新兴领域产业工人持续增长的优势。这对于盘龙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
为此盘龙区在挖掘摸清辖区产业工人分布形态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推动“产改”对象从传统产业工人向新业态、新领域、新群体等新兴产业工人拓展,推动更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成为产业工人队伍的新力量,不仅打破了阻碍“产改“工作持续深化的基础难题,也为“产改”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
截至目前,盘龙已有超过3万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成为工会会员,入会率达81.95%,成为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中强有力的储备力量。
构建“产改”新机制,以新织密协调联动网
为保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有力推进,盘龙区着力构建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动融合、协同发力”的良好工作格局。
一是坚持推进与督查“齐步走”,推行“边督边改”工作机制,在推进改革的同时强化督查评估,推动“产改”各阶段性工作任务落地见效。
二是打好联动融合“组合拳”,通过区“产改”工作领导小组“吹哨”,成员单位、责任部门“报到”结成“改革联动一张网”,率先在全市首创多项盘龙品牌竞赛项目,并与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衔接,焕发竞赛“新”活力。
三是融合实践人才聚集工作,塑造人才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盘龙区首届“贤才聚盘”创新创业创造大赛中,创新设置“五小”岗位创新优秀成果竞赛,着力推动职工发明、创造、设计等创新成果转化;在全市率先举办争当营商环境排头兵之“政务服务大练兵”“辩”成达人大竞赛,“聚民心、强治理、共发展”社区工作人员动员组织能力“大比武”,以创新工作机制推动“产改”工作在高层级、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谋划部署下全力推进。
探索“产改”新效能,以新造就实干品牌
自“产改”工作启动以来,盘龙区始终坚持突出“实”,力戒“虚”,敢于直面问题,坚持真抓实干,实打实为职工服务,将产业工人的诉求作为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一方面,深入践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实施“转作风、提效能、促发展、保稳定”专项行动;重点推广“共享福祉 普惠盘龙 暖‘工’行动”“服务职工综合体建设”“工乐惠爱心托管班”三大项目,实施“普惠服务项目清单配送行动、服务职工普惠品牌孵化行动、关爱职工普惠公益伙伴纽带行动”三大暖“工”普惠行动,让产业工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基础更实。
另一方面,深入基层一线启动为期6个月的“转作风、提效能,当好排头兵”赴基层蹲点调研以及“产改”大调研工作,“零距离”倾听产业工人心声,在一次次调研座谈交心谈心中,读懂产业工人的实际需求,在一项项首创实干举措中,拉近产业工人距离。从而切实把“产改”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贯彻到具体行动中,体现到实际效果上,反映到职工切身感受上。
强化引领新成效,以新汇聚奋斗共识
近年来,盘龙区坚持强化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开展产业工人主题教育活动,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鼓舞激励产业工人,汇聚产业工人助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奋进力量。
今年以来,盘龙区先后开展了“中国梦·劳动美——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及“礼赞红五月、致敬劳动者”“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致敬劳动者”“五一”“奋进新时代 献礼二十大”庆“七一”等系列主题活动;在昆明市出租车管理局组织网约车司机等行业的党员产业工人代表召开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分享会;拍摄了涵盖汽车维修行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产业工人为主的《致敬劳动者》《献礼五一》宣传短片及劳模宣传短视频;协同多部门联合与《都市时报》共同发起“争当排头兵 实干向未来”2022年度盘龙区百名最美奋斗者、最美奋斗集体评选系列活动,挖掘产业工人优秀典型,传递产业工人榜样力量,讲好“产改”先锋故事;进一步加大对重视和积极推进改革的企业评先选优及宣传支持力度,激励与引导更多产业工人奋发有为;通过举办“最美劳动瞬间摄影展”“劳模精神宣讲会”“快闪红歌会”等系列主题活动,满足产业工人精神文化需求,引领劳动光荣新风尚,建成了全市首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示范基地。
拓展服务新阵地,以新激发生机活力
在盘龙区,有数个“职工打卡点”格外热门,“驿站心馨火、盘龙文明光”职工驿站、“幸福盘龙·蜂享驿站”、小坝社区职工服务站、职工心灵关爱服务空间、党工共建示范点等都是盘龙区辖区远近文明的特色阵地品牌。
今年,盘龙区着力打造东华街道省级职工之家示范点、金辰街道金实社区职工志愿积分兑换爱心驿站、鼓楼街道桃源社区职工综合服务试点,最大限度实现资源高度融合、阵地高效运转,由工会筹建服务职工综合体纽带空间,联动社区周边各项服务功能,实施一体化、融合性、嵌入式的“1+8+X”工会服务的新机制,推动服务职工综合体系日益健全,持续优化。
同时,今年盘龙区还陆续发起“暖工快车”专项活动5站30余场次;组织基层劳模代表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专题劳模奋斗故事分享会;送健康体检卡、急救包、“五一关爱礼包”;开展“转作风、提效能、走一线”致敬学习劳动者体验活动,真正推动阵地“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更有效地把产业工人凝聚起来。
“双向奔赴”新理念,以新融入城市发展
在“产改”工作推进中,盘龙区聚焦产业工人渴望社会认同、期待职业荣誉感、实现岗位价值的现实需求,创新打造了“暖工行动促治理 先锋骑手助盘龙”“暖工快车”等品牌项目,首次开设了新就业形态职工子女爱心托管班,做实让产业工人“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好事。
为了以暖心服务带动新兴产业工人融入城市发展,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盘龙区探索以金辰街道为试点发布了“先锋召集令”,动员新兴产业工人等群体加入“先锋骑手志愿服务队”,创新积分兑换机制,发挥新就业形态职工群体工作优势,形成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双向服务”良性运作机制。通过变服务对象为社会治理力量,“以服务换服务,以服务促治理”的理念正逐步成为盘龙新兴产业工人找到城市归属感、社会认同感、职业荣誉感的重要途径,此项工作也被人民网、《昆明日报》等多家媒体专题宣传报道。
截至目前,已有150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入“先锋骑手志愿服务队”,在与产业工人的“双向奔赴”中成就更有温度、担当作为、值得信赖的工会“娘家人”。
适应发展新形势,以新优化素能提升
为推动构建和完善产业工会技能形成体系,提高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更好地适应盘龙产业发展需求,盘龙区采取“产教融合、企校合作、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着力打破技术工人学历教育“断头桥”、技能等级晋升“天花板”。
通过与区内企业、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合作,政校企合作建立了云南雄风汽车工贸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省建筑技工学校等高技能人才工作站9家,培育汽车特色产业、建筑业、信息产业等领域高技能人才12000人,累计组织2600余名企业职工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计划。
同时,坚持为产业工人搭建创新成果展示、交流平台,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发现和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中的作用,累计开展22场技能竞赛,5000余名产业工人广泛参与,并注重在产业工人中发掘、培育创新人才,树典型强示范。
目前,全区共有在册劳模327名,选树“工人先锋号”112家,“五一劳动奖状”31家,“五一劳动奖章”43名,“昆明金牌工人”39名,命名各级劳模创新工作室16个,技师工作站25个。
互惠共赢新举措,以新释放共享效应
为发挥“产改”企业主体作用,让产业工人与企业共享改革成果,实现“产改”工作与经济发展的“双促进、双提升”,盘龙区在“促经济、稳增长”中推出了一系列助企暖企惠企服务举措,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其中,在全市率先推出的一系列工会助企纾困政策措施被列入盘龙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的助企纾困稳定经济增长29条政策措施,目前已为辖区16家企业补助工会经费46.15万元;为符合条件的122家小微企业全额返还工会经费105.18万元。
同时,盘龙区着力在重点产业、企业培育试点,推动产业工人与企业共同成长进步,实现“产改”工作与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互融共促。如云南奥斯迪实业有限公司通过广泛收集涵盖企业经营管理、生产、安全、文化等领域的职工管理创新提议100余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云南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多项荣誉;云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根据行业特性、职工需要开拓创新,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技能竞赛、评先评优、帮扶慰问,职工入会率从建会初期不足20%到现在98%以上,20余位工会代表通过竞聘走上管理岗位,占整体晋升管理岗位人员的60%;云南省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师徒结对”“传帮带”引领作用,培养高级工166名、中级工231名,高级技师21名、技师86名,并开展新能源汽车维修培训5场,培训学员160人次,实现了企业技能人才规模、质量的“双提升”。
盘龙区总工会负责人表示,随着“产改”工作的不断深入,盘龙区将进一步细化“八新战略”工作机制,优化升级盘龙“产改”经验,保持竞优状态,抢抓发展机遇,让“产改”成为助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城市品质全面提升的关键词,为赋能盘龙高质量发展汇聚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