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昆明市盘龙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88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昆明市盘龙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88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李康锐提案人:
盘龙区科信局对承办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昆明市盘龙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案《关于加快提升盘龙区创新型企业新动能的提案》高度重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盘龙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机制、搭平台、强服务,不断优化科创资源配置,构建起了以“五中心一平台”为骨架的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形成新技术研发推动新业态发展、新模式创新、新产业积聚的高速发展态势。
一、完善科技政策规划,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一是编制完成《盘龙区“十四五”时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特色聚集示范区对策研究》《盘龙区“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出台新一轮支持楼宇(总部)经济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制定数字经济、文旅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大健康三年行动方案,编制生命科技产业发展规划,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指导。二是广泛宣传《盘龙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扶持办法(试行)》和《茨坝生物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发展扶持办法(暂行)》等扶持政策,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后补助政策的兑现工作。2022年上半年,支付辖区高企上级奖补资金936万元;对入驻茨坝生物科技创新中心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两类创新主体共82家企业拟兑现区级补助资金765.90万元。三是积极做好政策宣传,营造浓厚创业创新氛围。结合企业培训、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科技活动、知识产权宣传周、“三下乡”、无线电宣传、信息化工作,加强国家法律法规、创新创业相关政策、文明城市创建、无线电管理等方面的宣传,不断提高企业、群众对法规政策的知悉率。2022年盘龙区科技活动周期间,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共117场,发放宣传资料15400余份。
二、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促进政银企良好互动
一是制定《盘龙区普惠金融政策宣传方案》,构建盘龙区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产品和组织服务体系的宣传引导机制,打通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信贷信息壁垒。通过建立辖区普惠金融银行网点对接联系通讯录及政策二维码汇编,不定期收集整理辖区金融机构普惠政策,通过线上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线下推介会、座谈会、政策讲座等传统方式,广泛宣传普惠金融政策汇编内容,强化普惠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提升企业融资可得性、覆盖率和便利度。二是召开盘龙区2022年度稳增长、普惠金融政策发布会暨政银企融资对接会。邀请辖区18家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及辖区科技信息等重点行业领域有融资意向及需求的企业代表参加会议,会议详细解读了一系列金融助企纾困、融资担保费率优惠等政策,更好地为企业开展融资增信服务。三是积极动员科技信息中小微企业实名入驻昆明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争取信贷,同时认真梳理了有明确融资需求及意向的12家科技型企业,积极对接中信银行翡翠湾支行、曲靖市商业银行专题开展科技型企业融资洽谈对接会,并建立常态长效对接推送机制,持续对接银行及辖区其余科技型企业,及时将企业需求反馈至银行,确保辖区普惠金融政策宣传到位,力争助企纾困工作落到实处。完善政策,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三、提升服务能力,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加快盘龙区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分期分批引导支持各类产业聚集区建设特色化、精准化、便利化的“互联网+”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围绕企业需求建立集“创业辅导、创新支持、市场策划、管理咨询、企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服务体系,补齐服务短板、提升服务能力。二是推动科技会商协作,提升科技服务成效。通过整合区域内招商资源,积极进行宣传推荐,成功邀请了联诚科技(航天云网)、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科技、字节跳动等知名科技企业到我区考察洽谈。三是洽谈科技合作项目。积极组织植物医生、相辉生物等到我区洽谈中医产业园、医药中间体中试生产线等项目建设。持续对接云南农垦集团,打造绿色食品总部和营销总部,规划建设绿色食品创新产业园。四是推进盘龙区区块链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共集成47个数据成员单位,数据总量超350万条,为各相关部门和街道信息共享提供数据支撑。
四、积极树立典型,搭建创新平台
一是结合盘龙实际,编制《盘龙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指导盘龙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整体建设工作。二是组织开展绩效评价为主的考核式后补助扶持。持续抓好以“五中心一平台”为主要内容的盘龙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开展盘龙区科技创新中心评价工作,共兑现奖补资金70万元。三是邀请调研组有关专家深入“五个创新中心”开展调研评价。针对“五个创新中心”的发展现状、围绕盘龙区中心工作开展招商引资、招商引智的工作情况、完成建设指标的进度以及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深度调研。四是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暨中国(昆明)地理标志产业运营中心将实现运营,重点开展地理标志培育等项目实施和地理标志产品平台运营工作,预期将形成以盘龙为核心,支撑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地理标志升级发展格局。五是推进建设集知识产权展示、咨询、代理、成果评价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昆明市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运营中心,形成良好的产业知识产权运营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融合高质量持续发展。
五、强化科技人才服务,加强创业创新引导
一是加强重点科技型企业培育服务,打造创业创新引擎。通过全方位加强挖掘跟踪力度、培训辅导,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全区现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80家,对比2016年底实现了翻番,在昆明市主城四区中总量和增速均排名第二。三是科技资源总量持续快速增加。2020年全区全社会研究和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到27.38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63.2%。通过不断努力,聚集了4名院士、超万名中高级人才,30余所科研机构,一批科创平台、企业纷纷进驻、发展、壮大,汇聚成强大的科创力量。四是依托集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为一体的盘龙区电商创业园、云南中科生物科创园等创业创新平台,在传统创业孵化的基础上为“互联网+”和“+互联网”创业者提供了创业培训、投融资对接、商业模式构建、团队融合、政策申请、工商注册、法律财务、媒体资讯等全方位创业服务。
下一步,盘龙区将全面贯彻落实省市一体化科技创新战略,重点围绕市级部署“六个方面”,区委设置的大竞赛8条赛道,着力解决好“三个怎么”的问题,通过“找”差距、“晒”成绩、“比”作为形成比学赶超良好氛围,凝聚共识,顶压前行,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当好创新发展排头兵,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
按照《省市一体化协同创新试点工作机制》统筹部署和《盘龙区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实施方案》,采取盘龙—高校合作、盘龙—科研院所合作、盘龙—企业等合作方式,逐步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突出协同创新模式,推进“五个创新中心”和盘龙区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盘龙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基础架构。依托中心和平台建设,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协同创新交流活动。通过协同创新架构和工作机制建设,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争取在重大领域落地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创新中心。
(二)突破发展数字经济
依托北京路沿线电子信息技术企业聚集的优势,大力发展软件、研发设计外包、专业技术外包、信息技术服务等电子信息类产业,培育发展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信息服务。以科技服务企业、高原特色农业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等为重点,支持企业开设网上商城,促进传统业务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在全区重点培育一批特色产品类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推进数字化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发展专业化、精细化、创新型的数字产业孵化器,增加在医疗、养老、文化、环保等领域的数字社会应用场景。
(三)突出科技企业梯队培育
全面参与省市一体化培育科技企业,实施创新领军企业提升工程,加大“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和培育力度,健全“小升高”“高变强”“强上市”三级培育体系。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壮大工程,围绕全区优势特色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在全区遴选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创新创业型企业,通过提供政策扶持、优先支持和绿色服务等“靶向”精准政策措施,努力打造形成技术领先、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初创企业群和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强化科技创新人才聚集
聚焦“五网”建设、“八大产业”、188产业集群等重大战略,充分利用省、市“科技入滇”对接机制,配合开展“京滇”、“沪滇”合作,积极引进高端科技服务机构与高层次人才。鼓励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担任首席科学家、知名企业管理人员或核心技术人员等高端人才来盘龙区创业,对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给予相关政策扶持。内培外引并重,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力度,开展区优秀科技创新人才选拨培养计划,遴选培育一批盘龙区优秀专业人才,推荐辖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人才申报省、市各类人才项目,支持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向更高层次发展,进一步优化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盘龙区的关心和指导,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大力支持下,不断探索工作新思路,切实强化工作新举措,持续、稳步推进科技创新,助推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为盘龙区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注盘龙区经济社会发展,向我区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昆明市盘龙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2022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