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区围绕“产、城、人”三篇文章构筑融合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盘龙区积极响应省、市安排部署,紧盯高质量发展目标,立足水源保护区占辖区面积的72%、农业和工业发展受限的区情实际,围绕“现代服务业示范区”“数字经济先行区”定位,明晰“大抓产业、主攻‘三产’”发展方向,“以人兴产、以产促城、以城留人”,深入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促发展,助推盘龙经济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全区经济总体呈健康发展、稳步上升态势,今年上半年全区GDP同比增速达5.7%;2018年起连续四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先进县,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入选中国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区。
立足特色优势 做好“产”的文章
作为省会城市核心城区之一,盘龙区立足资源禀赋,大抓产业、主攻“三产”,以楼宇(总部)经济支撑多极产业体系发展。
截至目前,全区投入使用楼宇共计98栋,楼宇面积达426.29万平方米;税收千万元以上楼宇58栋,其中亿元楼宇21栋;超甲级商务楼宇3栋,占全市总量的37%;甲级商务楼宇2栋,占全市总量的22%。2023年,盘龙区实现了税收10亿元楼宇“零”的突破;盘活“烂尾”25年鼓楼大厦的做法被列为全市“典型引路、实干争先”案例。这98栋楼宇成为多极产业发展载体,是承接盘龙区高新技术、现代服务、创意文化的“空中产业园”和“空中聚宝盆”。近年来,盘龙区曾先后荣获“中国最佳国际营商环境城区”“中国楼宇经济领军发展城区”等荣誉。
通过领跑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发展,深化云南省大数据产业集聚示范区建设,持续扩大数字经济辐射能力,盘龙区吸引了包括抖音、滴滴等知名企业入驻;与华为集团合作建设昆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中心,以数据要素为切口,推动辖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辖区云上数字赋能产业园获评“全国特色楼宇30强”,盘龙区也成功入选昆明数字经济先行区、云南省大数据产业聚集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科技创新和数字赋能正在加速形成贴合盘龙区情的新质生产力。2024上半年,盘龙区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46.1亿元,同比增长201.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84.7亿元,同比增长36.2%。
为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机遇,盘龙区积极搭建“汽车+商圈”消费新场景,引导汽车和商圈深度融合。今年3月,全国首批29家小米汽车城市交付中心之一的盘龙区北部客运站门店投入运营,为盘龙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目前全区已集聚了特斯拉、蔚来、比亚迪、问界、小米、小鹏、几何、哪吒等多个新能源汽车知名品牌,形成了开放协同、互利共生的产业发展生态圈。今年上半年,盘龙区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完成23.18亿元,同比增长30.6%,新能源汽车消费已成为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促进汽车消费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盘龙区积极开拓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松华坝水库水源保护区独特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绿色有机农业。辖区“芸岭鲜生”有机蔬菜供应遍及全国重点城市及海外知名连锁商超、购物中心,企业在种植技术提升和完善全产业链方面不遗余力地做了大量投入和经验数据沉淀。全国首个有机“盒马村”落地盘龙区松华坝水库水源保护区内;埃舍尔科技公司作为数字农业全产业链平台服务商,是云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拥有近百项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已聚焦花卉、中药材、肉牛三个板块和领域持续进行深耕;马云旗下的一米八公司在盘龙区成立了盐中甜食品科技(昆明)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绿色食品生产、供应链管理服务等,有望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此外,省农科院牵头联合省内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在盘龙辖区共同组建了云南唯一的“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盘龙区相关职能局参与,逐步引入数字生态企业合作,提供种子从研发到市场销售过程中的成果转化评估等服务,推动绿色生物产业发展。
根据《昆明市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昆明市将重点打造滇中新区、盘龙区、呈贡区3个低空经济试点区域。其中市级平台公司已在盘龙区青云街道辖区启动了昆明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拟打造形成集无人机零部件、整机研发制造、测试实验、行业应用、服务保障于一体的无人机产业体系。载人无人机东山曦阳公司已落地注册盘龙,近期区级职能部门正与大疆无人机代工企业洽谈落地投建配件组装生产线事宜。
为加快文旅产业发展,盘龙区积极构建“大世博片区”生态科普旅游体系,举办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活动,今年新引入全省首家“VP+XR”虚拟影棚,辖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1.3%。2024年上半年,盘龙区第三产业增加值523.51亿元、增长11.3%;1-5月,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193.54亿元,同比增长40.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3:15.1:84.6。
提高城市品质 做好“城”的文章
盘龙区围绕增强城市承载力、片区吸引力、发展内聚力,坚持硬件和软件“两手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双保障”,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
有序实施城市品质提升“七大行动”,不断完善辖区城乡路网、水网,加速布局5G网络、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新型基础设施。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绿化美化亮化等工作,提升城市宜居水平,近三年来建成回迁安置房134.3万平方米。按照“品质化、适老化、人性化”要求,有序推进364个老旧小区改造。围绕“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目标,完成列入省、市化解计划16个“烂尾楼”项目的化解工作。
坚持教育优先,2023年在城中村改造和教育资源薄弱片区实施了30余个重点项目,建成了一批“家门口的好学校”;与省内2所高校开展合作办学,举办云师大实验中学盘龙学校、昆明市盘龙区财大附中;挂牌成立5个教育集团。盘龙区先后获得“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及首批“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运用实验区”等荣誉。
同时,盘龙区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区、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区、第一批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医养结合服务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城市新名片。区人民医院与昆明市延安医院签订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协议,率先探索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发展路径,努力提升区人民医院核心竞争力。
雨污分流改造为全市提供了“盘龙经验”,明通河“复明”工程获《人民日报》头版点赞。以“建设生态山水活力绿道,构筑锦绣人文城区”为目标,积极推进城市绿道建设,近三年已建成45.05公里,一幅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党建为根 法治为本 协商议事解民忧”被列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2023年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排名昆明市主城区第1。近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民生支出的比例均保持在70%以上。
“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成果显著,北部水源区生态保护屏障不断筑牢。辖区各水质考核断面水质稳中向好,均值维持稳定达标。近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并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提升城市“温度” 做好“人”的文章
“以赛促招、引智聚才”不断深入,连续两年与省科技厅合办“彩云汇”创新创业大赛;与中国电子学会合办世界机器人大赛,不断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单独连续举办三届“贤才聚盘”创新创业创造大赛,共吸引来自全国的632个项目报名和各行业领域人才及团队参赛。
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急需紧缺人才需求调研,以需求为导向“靶向”引才聚才,采取“刚性引才、柔性培才”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健全人才机制,补齐人才短板。实施“贤才入盘”计划,从区外引入高层次党政人才,并通过举办“三创”大赛、职工“五小”岗位创新优秀成果赛制等活动,推动人才与项目、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宣传推广落实“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首席技师专项、“技能云南”行动相关政策,做好人才选拔、推荐工作。举办“彩云英才荟”“高层次人才云南行”“从启蒙到新质生产力”数字人才沙龙,打造区域人才聚集新高地,确保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深入贯彻“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理念,2024年上半年,提供有效就业岗位17045个,新增城镇就业27407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95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1%。围绕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开展就业创业政策落实、就业情况等调研,打好“专场招聘+以培提能+电商助力”促就业“组合拳”,继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在培训质量和效果上下功夫,着力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积极推进“1个市场+1个社区+N个驿站”的公益性“幸福里”零工市场布局建设,为“蓝领”提供更加优质、高效、贴心的服务。
始终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着力健全完善社保体系,推动社保提档升级,不断夯实社保基础;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提升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继续做好养老、工伤、失业待遇的审核发放工作,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期足额发放;继续落实各项惠民惠企政策,推动政策精准直达快享;提升社保经办风险防控能力,加大社保基金风险排查力度,严格规范高风险业务经办程序。
未来,盘龙区将始终坚持以产业作为第一战场、城市作为第一平台、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以人兴产、以产促城、以城留人”,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促发展,助推盘龙经济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